临海市外国语学校王旭东:基于生命特质 成就不同精彩
- 2022-05-16 15:24
- 阅读 922
“基于生命特质,成就不同精彩”是临外校门口新增的一句话,凝聚了我们对教育的思考。我们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的发展,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生命个体,让每个人成就不同精彩理应成为我们的教育追求。
【教育要追寻本原——为了人的发展】
学校教育的本质是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人的潜质更好地转化为能力素质,健康成长为人格健全、体格强健的人。教育人应当从“为了人的发展”这一原点出发,将学生的健康成长放于首位,思考适合的办学理念,选择与学生发展相适切的教育方式。
临海市外国语学校独立办学历史虽短,但起点高,机制活,创新意识强,有老回浦传统传承,加上与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合作,吸引了台州各县市的优质生源,学生综合素质好,办学成绩优异,办出了外语教学特色,也赢得办学口碑。近年随着政策调整,公民同招,摇号,体制转制,学校办学情况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学生结构差异明显,现实也促使我们思考梳理教育教学,重新定位。
社会是多元的,对人才的要求也是多元的,那么“好的教育” 也应当“绿色”“多元”,“好学生”“好的教育”也应重新定义。基于自己的特质,达成有意义的既定目标,成就属于自己的精彩,这样的学生就是“好学生”。换言之学校“目中有人”,才能关注素养与能力,才能有宽容的学校文化,才会形成良好的育人生态。临外多年来笃定不断创新培养模式和途径,为学生成长创造个性发展空间和才华展示的平台,培养“有视野、会求知、能担当”的临外人的办学目标与此不谋而合。
【教育要沉浸过程——慢的艺术】
在“双减”“优质”“均衡”呼声日盛的当下,一方面学生课程任务繁重,负担大;一方面是厌学情绪不减,茫然日甚,而学业成绩未见明显提高。家长、社会的焦虑感加重,对教育的抨击也就不可避免。
教育的核心问题应着眼于孩子可持续发展,而决非是眼前的“赢在起跑线”或“一时的快慢”。好的教育在细腻与沉静之中,当以“慢”的心态来对待教育,尊重孩子的自然生长,耐住性子,切实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为未来奠基。当然“慢的教育”不囿于课堂或校园,应包含于整个教育过程。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要使学习富有成效,那就需要给学生自由时间。自由支配的时间对于全面发展和形成他们的智力的、审美的兴趣和需要又是必不可少的。”自由支配时间有赖于学校教育的“慢下来”,或者说先从学校教育做起,从力所能及做起。哪怕是从课堂多给学生自主的10分钟,课外的半个小时,时间虽少,但能形成学校整体的“慢的氛围”,这些“短时间”足以更好成就一群人。
学校教育的“慢下来”有多种可能,阅读则是性价比最高的蓄力久远之举。这几年我们着力推进图书进班,改建“阅读综合体”,推动瀚文文学社系列活动,支持师生参与“阅读马拉松”活动等,就是相信会阅读的师生会沉下来,会更有持续成长;就是相信有阅读氛围的学校会坚守教育本原,培育有持续发展潜力的人,成就更大气的教育。
【教育要培养思维——提升课堂品质】
教育最为深刻的危机之一,就在于知识占据了至关重要的地位,培养和塑造“知识人”成为最偏重之举。我们都清楚,习得知识固然重要,但学习的本质不在于记住哪些知识,而在于知识触发的思考,思维才是学习活动的核心,学生的成长在思维活动中。
思维影响学习的深浅,思维影响学习的速度,思维影响学习的方式,那么教学的核心位置就应是思维的过程,教育的根本任务应当是思维的发展。培养思维的最好的场所是课堂,这就要我们转变教学观念,实现从教到学的转变,为思维而教,让课堂成为思维的乐园。
要实现从教到学的转变,就要转变教师角色定位,教师要成为学习设计者、指导者和帮助者,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索。这就要求课堂上教师不是“告诉”和 “教会”学生知识,而是“激发”潜藏天赋,“触动”学习动力,“搭建”思维支架,“推动”探究学习,最终实现“建构知识、提升能力、启迪智慧”的价值追求。
【教育要创新载体——活动与课程】
当人们习惯于给所有孩子灌输超前超量的知识性、技能性内容的时候,也许会扼杀掉学习兴趣和创造力,看似领先一步,却可能得不偿失。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只是局限于我们已知的一切,而想象力将包括整个世界中那些未知的一切。
如何让每一位学生葆有“想象力”,如何为他们创设好的学习环境,如何为他们提供更充分、更具选择性的课程,我们一直在追寻。本着“课程改变学校才会改变,活动开展学生才会成长”这一价值认同,我们始终锚定 “活动”和“课程”这两个点。
临外以外语特色立校,最初的课程拓展以国际结对学校的“走出去”与外籍师生的“请进来”相结合,兼具“学科学习”“实践体验”和“文化浸润”。而后逐步围绕学科核心素养,通过“设想——探究——实践”,开发整合了融合语言、文化、思维的英语拓展性课程。随着办学转变,我们的课程建设也随之而调整,逐步开设14门社团拓展选修课程,并聚焦核心素养,围绕学生兴趣点、发展点和教师的能力特长,努力丰富我们的课程体系。
在“活动即课程,实践即学习,经历即收获”价值引领下,在传承中创新,我们打造了铺垫孩子精神底质的校本德育课程——明德讲堂,构建了“梦想”育人体系,分年级创设开展“有梦——逐梦——圆梦”系列活动,也逐步形成融合学科课程、素养展示、节日活动的嘉年华系列、瀚文文学社系列、社团拓展课程展示系列活动。以校园文化活动熏陶、感染、塑造人,我们正在努力追寻、丰富、实践着。
教育应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尊重差异,促进学生在自己的基础上不断发展,需要精耕细作式的关注与耐心的等待,需要不断发现与创设载体促进成长的发生,从而成就不同的精彩。
【作者简介】
王旭东,中共党员,高级教师,临海市外国语学校副校长(主持)。先后被授予中国数学奥林匹克“一级教练员”、“全国初中数学竞赛”优秀指导师、台州市名师、台州市优秀教师、优秀党员、教坛新秀、学科带头人等荣誉称号。主持了十多项省、市课题研究、书籍编写,写有十多篇国家级、省级论文。
发布评论
还能输入 140字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