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桥中学王晶华:水滴虽微 渐盈大器
- 秘书科
- 2022-06-02 09:44
- 阅读 310
几年前,偶尔在《光明日报》中,看到这样一篇报道,说南京火车站有个“158”雷锋服务站,坚守47年为困难旅客服务,提行李、推轮椅、搀扶乘客……一个个微小暖心的动作,47年传承,四代人坚守,“158”传递的真善美,不正折射出一座城市乃至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和人文追求?也让我想到了经典里的那句“水滴虽微,渐盈大器”的妙义,如今站在校长岗位上,思忖学校、老师、学生三者千丝万缕的关系 。
学校是什么?简要地说,好的学校,第一对人要好,第二要使人更好。学校是人成长的地方,学校是师生依存的命运共同体、学习共同体、成长共同体。教育要关怀人,解放人,关怀人的幸福,解放人的心理。
教师是学校最核心的力量,关于教师的发展,我觉得要建立核心的人文生态环境,提升教师的精神境界。
我们的教育如果不能激发学生的灵性,最起码要保护学生的灵性。教育是双刃剑,我们时时要警惕自己:我解放学生了吗?我使学生的心灵舒展了吗?创造适合学生的发展教育,要以尊重、自主、开明为基本遵循,尊重规律,尊重学生,使人的自主性充分发挥。
基于这样一种思忖,赋予实践,要落地生根,那就从微小的点入手。
“微”教学,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
现在是一个无“微”不至的时代。读者微信、看着微电影、办着微创业、过着微生活、做着微商、进行着一点一滴的微进步,顺便带着微笑。同样我们的教学也走进了“微”时代,这里的 “微”涉及到的层面是多元的,有学校的“微”计划,有学生的“微”心理,有教师的“微”教学等等,从而形成一种理解入微的有效学习。
首先课堂是教师的生命力,而学校应给教师的这份生命力注入一系列的“微”计划:
“微”计划一:提供个性教学的舞台。学校开展“沙龙研究、教学梅花奖”等活动,让教师在教学中最大限度地体现出最好的自己。
“微”计划二:培育名副其实的“领头羊群”。学校有“天天微课”,“点点聚焦”等平台交流分享,充分利用好“教学名师工作室”这一有效载体,引领全体教师共同进步,培育出名副其实的“领头羊群”团体。
然而当学校所有的“微”计划完美进行着时,我们教学所服务的核心人物学生,他们的学习“微”心理也同时发生着:
语录一:“我感觉自己对所学知识左耳进、(考试之后)右耳出的状态。”
语录二:“这一道数学(化学、地理、物理)题,明明上课老师讲解时听懂了的,可到自己做题目,脑中还是一片空白。”
语录三:“当考试的压力随之而来时,我不知所措,我觉得自己哪一门都理不顺,剩下的只有恐惧和彷徨。”
……
语录揭示了学生对于题意、对于教材缺乏真正的理解。当只有教师教,没有给学生真正的学习关键思想和关联点的机会(例如,一起实践、一起玩、参与探究、进行应用)时,学生能记住什么,更别提理解了,准确的讲,可能会被贴上这样的标签“教,考试,万事大吉。”
因为有了以上教师对学生的“微”观察、“微”思考,那我们的教学有了一场为理解而教的教学设计。我们如何通过“微”手段,使更多的学生真正理解他们所要学的知识?我们尝试着以下努力:
一、 逆向设计
许多教师从输入端开始思考教学,即从固定的教材、擅长的教法、以及常见的活动开始思考教学,而不是从输出端开始思考教学。换句话说,太多的教师都只关注自己的“教”,而不是学生的“学”。他们首先花大量的时间思考的是:自己要做什么、使用哪些材料、要求学生做什么,而不是首先思考为了达到学习目标,学生需要什么。
在任一堂课上,我们可尝试问他以下问题:
l 你在做什么?
l 你为什么这么做?
l 它会帮助你做什么?
l 它和你先前做的事情有什么联系吗?
l 你如何证明自己已经掌握了相应的知识?
学生的回答是茫然的。所以我们不防从学生的输出端设计:设计真实性学习成果——以“基本问题”思考“大概念”——确定可接受的成就证据——设计教学方案。再次强调在为理解而教时,我们必须把握主要观点——我们是培养学生用表现展示理解的能力的指导者,而不是将自己的理解告知学生的讲述者。
二、尝试多样化的“微”手段,做一个智慧型的教师
微课、微课程,微教学随着信息技术时代运营而生,目的都是教学目标和过程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更容易达到教学目标。它们都来自教学第一线的研究、原味创作、趣味实施。
尽管现有的教学资源和经济条件不可能颠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微课、微课程、微教学作为新型教育资源、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实现了对教师“教”的资源和学生“学”的资源的有效补充,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作为教学工作者,必须认真钻研,让教学的“微”手段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开花结果。
微德育,让德育以微见著
我们企图通过强大的控制、灌输能力有计划、有目的的影响学生思想道德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应时代而生的“微德育”破茧而出。
在传统德育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具体的操作落实很难落地生根,存在空、大,不形象、不直观、不生活……自2017年起,杜桥中学开始进行“微德育”的探索与实践,打造一种课上课下即时渗透的德育模式。
一、微德育之德育模块化
杜桥中学把立德树人的目标掰开、揉碎,细化到每一节课、每一次活动、每一个生活细节当中,关注学生的认知,重视生活的作用,化整为零,以“微”入手,创建四大“育人模块”,将德育工作“模块化”,提升育人品质,陶冶情操,规范行为,培养气质。
模块一:环境育人
环境文化影响孩子的品格、习惯、行为。良好的环境文化能够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康的品格,因此要为学生创建“幸福”的校园文化。我们设计不同的风格呈现在不同的楼层;一楼是森林系,二楼是地中海风格,三楼是中国风。这是审美教育和德育的一种完美融合。又如高一年级刚踏入校园,树立他们对榜样的崇敬和对成功校友的向往,在一楼最显眼处设计了“榜样墙”,时时激励着学生们;在二楼开设开放性书吧和随心书写台,让学生们在课余时间爱上看、爱上读、爱上写,从而让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文化的熏陶。
模块二:活动育人
1、以多彩活动传递正能量。学校开展“我是站直了的杜中人”推选活动,推出一批具有各方面优秀品质的孩子,以此点燃学生心中的正能量,让孩子们用行动传递正能量;开展“优秀学生、家长、老师共走红地毯”活动,打造社会、家庭、学校、自我四位一体的德育模式。
2、社团活动“个性化”
根据学校特色和场地等情况,结合学校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社团活动开设两个层面的活动:校级社团高手训练营和班际社团基础人人来。
模块三:行规育人
坚持落实草根化三字经。把学生日常行为准则编成易记的口诀,如《文明行为三字经》。结合学校日常工作,让文明口诀深入学生心里。
模块四:安全育人
安全教育是一个学校的守护神,同样的我们把它变成朗朗上口的口诀,渗透在寝室、教室、食堂、公共场所、还有学生们的心理各个层面,做到人人有安全意识,并邀请消防等各级安全部门常来我们学校,进行安全实践体验。
二、微德育之德育微视频
让德育告别说教,于是,我们又从小细节、小问题入手,用三两分钟的时间,采用配乐动画的形式,将身边的德育问题一一呈现。
1.关注微德育现象----关注现象,征集问题
学校积极的沟通学生、家长、社会各方,通过“致家长的一封信”、公众微信平台等媒介,积极向学生、家长、教师征集相关的微德育问题,即亟待解决的学生德育养成问题,汇集成册。
2.归类微德育问题----归类梳理,专题切入
将所有收集到的问题集中整理,梳理出突出表现在学校、家庭及社会上的德育小问题,最终形成《杜桥中学微德育教育百问》。
3.认领制作微视频----师生家长,全校联动
针对整理完成的德育问题,面向师生、家长进行问题认领,并将其制作成通俗易懂、容易接受的微德育视频,并纳入微德育资源库。
4.播放微德育视频----触及心灵,自我教育
利用班会、课间等时间循环播放德育微视频,提高学生品格素养。让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对道德行为产生正确判断、认知,并在德育生活情境中采取正确、合理的行为,进行自我教育。
微教研,让教研真正发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反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无疑,让老师幸福感的产生必须让我们的教研真正发生,我们探索在“微”教研的路上。
1、一项制度:分层培训制度。针对每位教师研究水平的差异,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对不同层次教师提出不同要求,力求使每位教师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提高。2018年起,在省教研室主任任学宝老师的牵头下,学校计划建立聘请省内知名专家、名师担任教学顾问的长效机制,为各科教学听诊把关。
2、一种管理:实时监管课题研究过程。教科室领导要及时到位的进行过程性的指导和监督,定期开展课题研讨学习会‘围绕课题设计好课题实践课,开展课题展示课教研活动,研究课要力求体现课题观点的“自圆其说”和“他圆其说”;并开展课题相关论文和案例屏蔽活动。
未来的杜中,她需要一点一滴的成长,曾经的历史已给她注入深厚的底蕴,而踏在新征程路上的杜中师生,秉着“水滴虽微,渐盈大器”的教育信念,正一步一个脚印的前行着!
发布评论
还能输入 140字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