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校长论坛

小芝镇中心校毛华青:“新乡土”视角下农村课后服务探寻

  • 2022-07-06 16:50
  • 阅读 259
分享到:

“新乡土”视角下农村课后服务探寻

临海市小芝镇中心校  毛华青


乡村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及历史的根脉。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社会目前正经历着严重分化,农村人口流动性大,造成家庭教育功能沙漠化,家长孩子受城市文化的冲击,那种“乡土之上有山有水有五谷,乡土之中有亲有情有文化”乡土观念在逐渐淡化,礼俗、乡里文化的衰落造成社会化教育功能丧失。如何从新型的城乡关系中提取教育元素,传承中华及乡土优秀文化,唤醒乡土情,让乡村孩子既能自信地走出乡土,又能从容地走回乡土。小芝镇中心校利用课后服务,立足乡村广阔天地,整合乡村资源,从天地万物中汲取营养,从传统文化中提取课程元素,从体验和实践中增强乡村孩子对乡土的了解与热爱,培育孩子感恩乡土养育之恩,感恩祖先文化滋润之情,唤醒生命传承之本性

一、“一核两翼”构建课后服务新范式

随着国家“双减”政策的落地与实施,我校秉承“正崇真之心,育善美少年”的理念,坚持“五育并举”,进一步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课后服务水平, 科学设计布置作业, 有效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课后服务紧扣“学生核心素养”,坚持“立足乡土,回归人本,奠基未来”的原则,精心设计,积极构建“113”课后服务范式。“113”即一个课时的基本服务,以指导完成作业、对学困生进行个别辅导与答疑等为核心的作业提质服务;一个课时的拓展服务,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和以“体艺、体验、实践”为核心的三大拓展服务平台。

二、“双线多点”拓宽课后服务新内容

课后服务立足乡村,从孩子出发,以孩子为中心,创设属于孩子的教育服务。学校全面整合资源,从课程到教学,从内容到形式都围绕乡村孩子的特点和需要进行设计。校内服务着重打造体艺拓展和民俗体验两大中心平台,校外服务重点以“真知园”为载体的劳动实践教育平台及各项乡村文化体验活动。

1.“体艺+”:多彩技艺趣乐无限

体艺类拓展课程是基于国家课程的有效拓展,满足不同孩子体艺特长的需求。体艺类课程的教学依托本校的体音美专职教师和体艺特长老师,根据教师的专业特长每人开设一项拓展特色课程,以年段为单位,为学有所需的孩子提供服务。

2.“体验+”:乡土文化传承有道

利用自然资源、节气习俗、小镇特色、身边名人、地域特产等乡村元素,将乡村资源化零为整,将乡村文化的精华浓缩,迁移进学校,建成袖珍版的“乡村民俗体验中心”,让学习体验随时随地发生。体验类课程采用主题式教学和项目化学习,均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经验及体验出发,从学生感兴趣的或熟悉的主题切入,主题覆盖自然、生命、乡土三大内容,展开跨学科的探究和项目化学习。为了引导学生的学习深入地发生,多渠道拓宽学习方式。一是开展教师引领下的“双线”主题式学习,比如《走进春节》,除了让学生亲身体验家乡的春节,还让学生利用现代技术挖掘春节资源,感受祖国各地“同节不同俗”传统文化。二是开展民间艺人进校园活动,邀请本地的民间艺人和地方非遗传承人来校为学生授课。如地方非遗文化传承人“毛家班”班主来校组织学生体验“十里红妆”、“皮影戏”、“舞龙”等地方特色民俗活动;又如邀请民间艺人传授“小芝木雕”、“小芝古亭”等特色手工技艺。三是开展校企合作,建立校外体验基地。如“小芝草编”、“小芝米面”学习体验基地。

3.“实践+”:劳动体悟美好生活

1着力打造真知园,拓展育人场所在校外落实10亩土地,打造融劳动教育、综合实践活动和学科教学为一体的真知园。一方面作为学生劳动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基地,一方面有为学科教学的综合化和实践性提供保障。

真知园的规划设计遵循以下程序:学校层面整体架构小芝镇中心校课程规划”——依据课程规划框架需求整体规划真知园总体设计——各教研组梳理本学科相关课程目标,明确需要借助或依托实践来解决的目标以及所需的实践资源(如数学中的丈量、科学中的生态、语文中所涉的观察等)——学校依据各教研组的需求细化设计要求——形成真知园设计细化方案。“真知园”分校内基地和校外基地,校内基地侧重于科学种植、智慧管理,校外基地侧重于劳动锻炼。

2)持续推进劳动生态教育。一方面,关注学校发展与区域发展的互动性,主动融入小芝的“生态镇”建设,传承学校既有的生态教育传统,以“生态文明”为内核,充分挖掘“生态之真”“生态之善”“生态之美”,推动“致真、至善、志美”的落实,努力构建以生态教育为载体的学校育人模式,形成小芝镇中心校的特色品牌,如“乐活小芝•诗画田园”乡村研学系列课程。另一方面,利用“真知园”,开发劳动教育相关拓展性课程,组织开展综合劳动实践活动,如《一番风味》系列课程,从番薯的种植到番薯食品的制作以及番薯烧酒的酿制等。

三、“多元立体”评价课后服务新机制

课后服务的实效性评价更多地体现在机制上。一是学校出台课后服务监管考核相关制度;二是“多样丰富的学习成果线上线下展示”激发学生深度参与热情,让学生和家长直视课后服务学习成果三是“教师、家长、学生”三方协同评价,对课后服务进行深度检视、全面评价;四是学校及时结合师生、家长的反馈意见,科学统筹地进行服务项目调整,有力促进“双减”提质增效

做优“双减”课后服务,架构好农村孩子与乡村文化的传承通道,将城乡差异转变为教育优势,让乡村教育带动乡村振兴,让优秀的乡村文化滋润孩子的心田,丰满他们的生命之路。


上一篇:汇溪镇中学校长蔡临正:坚定信念 厚植情怀 下一篇: 东塍镇中心校许朝红:构建尊重教育 打造校

发布评论

还能输入 140

用户评论